「哎呀!你這是什麼邏輯!」。
這句話似乎成為很多人的口頭禪,從小學生、網紅、主持人、新聞主播、甚至政治人物,無不爭先恐後成為這句話的擁護者。但是,你真的認識「邏輯」嗎?
「邏輯」是所有思考技術的基礎
邏輯本身是一個推論和證明的思考過程。 基本元素就是結論、理由、以及結論與理由之間的因果關係,透過思考的技術將這些元素進行有架構的疏理。
「當面對新問題或是沒有前例可循的問題時,死記下答案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一定要以得到的資訊為基礎,通過自己的研究進行邏輯思考,並找到答案、解決問題。 」
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
也就是說,就算您想複製他人的成功經驗,都必須經過思考判斷,包括時空背景以及現實條件是否能匹配,一味的複製只是耗時、耗力,不一定能獲得成效。唯有梳理經驗背後的邏輯才能確實做到去蕪存菁,在現實的條件下取其有價值、可使用的部分。
日本豐田公司著名的a3報告就是運用一頁紙來整理思路。而a3報告的重點是這份「可視化文件」背後的思維模式,靠的是邏輯性、有理有據、清晰,且具有結構性的思考技術,屏棄龐大、複雜的無用資訊,才能有效的協助聽者進行理解與判斷。
除此之外,邏輯是奠定批判性思考的根基。批判性思維中的「批判」二字,指的不是對他人的批評、評斷,而是「質疑」,尤其是對自我的質疑。
怎麼說呢?
當你能運用邏輯思考的工具,將資訊梳理成思考框架後,透過不斷的自我發問「為什麼?」,就可以促進自我進行更深、更廣的思考,一方面讓你的資訊展現出所謂「深思熟慮」後的效果;另一方面藉由「質疑」打破邏輯框架,發展出另外一條思路,獲取創新的機會。
「邏輯」是有效溝通的前哨站
邏輯思考的能力是與他人溝通前一個重要的環節,先將溝通資訊/內容進行疏理,掌握說重點、有層次、能說服的溝通效果。然而,大多數人在學習溝通技巧時,更多聚焦在眼神、語調、態度和語助詞等等形於外的效果。
再者,1 被積極地誤用,將視覺和聽覺效果刻意放大。其實,梅拉賓法則強調的是,與他人溝通的第一印象來自於視覺效果(55%)、聽覺效果(38%)、以及內容效果(7%)。
1.梅拉賓法則: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mehrabian在1971年做的一個關於如何有效溝通的實驗,在這個試驗中我們瞭解到的是,一個人給他人留下何種印象,可以來自於三個部分,分別是視覺上的效果、聽覺上的效果,還有一部分是你跟他人溝通的內容。
但是,隨著與他人溝通次數的增加,更多的關注會移轉到內容,也就是到底要表達、說明什麼?所以,當你覺得與他人溝通時態度很好、語氣很好啊!但為什麼總是無法與他人達成共識?無法說服他人呢?
這時候請把焦點轉移到你的溝通內容,是否具備以下要素:
- 有明確的結論
- 具有因果關係的理由或根據
- 經得起他人質疑
- 聽者能夠抓住重點
- 需要進一步討論時很容易聚焦
這些要素就像藏於冰山底層難以被發覺,但卻左右著溝通效果。
延伸閱讀:跨部門溝通是有訣竅的!面對衝突的5種應對模式,用3步驟教你化解衝突
「溝通」內容是整個溝通過程的核心
溝通內容是整個溝通過程的核心,溝通前的「思維模式」影響整個溝通效果。
有效的溝通需要思考能力的支撐,而表達過程中,展現出來的視覺和聽覺效果,是溝通過程中的華麗外衣。真正的本事,是運用思考的技術,將雜亂的資訊與想法,整理成能說服他人的邏輯架構。
全球知名的商管顧問開發出一套邏輯思考方式-金字塔原理( pyramid principle),就是廣受推崇於思考、寫作、解決問題、和提案會報的邏輯方法,運用「歸納法」和「演繹法」為思考技術,以階層形式(hierarchical)層層分類資訊,進而架構或論述複雜的想法,可以有效作為溝通前的邏輯推演,讓複雜的資訊能夠歸納出結論、有因果關係、能突出重點、能說服他人、還具有故事性,進而促進溝通成效。
尤其愈是大型的企業,部門多、層級多、協作多、溝通成本相對就高,若是每個人都能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狀況、釐清問題、或是把工作解釋清楚,對整個組織效率的提升一定大有幫助,而這些都離不開邏輯能力。
邏輯思考力絕非與生俱來,而是一項可以透過訓練養成的技能,類似於管理能力能透過方法、技能和流程來展現的職能。尤其是管理者,除了建立可視化形象外,更應積極發展邏輯思考的能力,應對目標達成中的各項挑戰,包括談判協商、會議主持、目標拆解、問題解決、指導部屬、以及任務指派等,都能在邏輯力的支撐下,成為值得團隊信賴與信任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