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界的三個工作趨勢


趨勢一:開放空間工作

開放空間工作
圖片來源:pixabay

2012年,臉書公布由蓋瑞(frank gehry)設計的新總部計畫,這座新建築的中心是臉書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形容的「世界上最大的開放樓面計畫」,超過3,000名員工將在12,000坪空間的可移動辦公桌椅上工作。當然,臉書不是矽谷唯一擁抱開放式辦公室的重量級公司。多西買下一棟大樓,作為square的辦公室,他改裝內部空間,讓程式設計師在共同空間和共用的長桌上工作。「我們鼓勵人們在開放空間工作,因為我們相信偶然,從身邊走過的人能教導彼此新事情。」多西解釋說。

趨勢二:組織內即時通訊

即時通訊
圖片來源:pixabay

企業界近幾年來正在崛起的另一個大趨勢是即時通訊。《泰晤士報》(times)一篇文章指出,這種科技已經不再是愛聊天的青少年的專利,現在也用於協助公司提高生產力和改善顧客反應,並從中獲益。一名ibm經理宣稱:「我們在ibm內部每天傳送250萬則即時通訊。」

趨勢三:員工參與社群媒體

社群媒體
圖片來源:pixabay

第三個趨勢是各式各樣的內容生產者都急於在社群媒體上曝光。舊世界媒體價值的堡壘《紐約時報》鼓勵員工上推特,現在《紐約時報》有逾800名作家、編輯、攝影師擁有推特帳號。這不是湊熱鬧的做法,而是新常態。

我提到這三個趨勢是因為它們凸顯了一個矛盾。在上一章,我談到深度工作在這個變遷中的經濟比以往都更有價值,如果這是真的,你應該會看到懷抱雄圖大略的人鼓吹這種技術,企業組織也會想藉以讓員工發揮最大潛能。但這些事情並未發生,在企業界,許多事情被認為比深度工作更重要,包括剛才談到的偶然的協作、即時通訊,以及積極參與社群媒體。


趨勢承諾的好處,比起深度工作的利益顯得微不足道


這些趨勢如此受重視已經夠糟糕了,雪上加霜的是,這些趨勢還會明顯減損人們深度工作的能力。例如,開放式辦公室可能製造更多協作的機會,*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大規模的分心」─引用英國電視特別節目《辦公室建築的祕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office buildings)實驗的結論。「如果你剛開始工作,有一支電話響起,你的專注力就毀了。」為該節目做實驗的神經學家說:「雖然當下你不知道,但大腦會對分心的事物有反應。」

email

即時通訊的興起也帶來同樣的問題。理論上,電子郵件收件匣只有在你選擇打開它時,才能讓你分心,然而,即時通訊的設計就是要隨時啟動,這擴大了干擾的影響。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資訊學教授馬克(gloria mark)是注意力分散科學的專家,在一篇經常被引述的研究中,馬克和共同作者觀察知識工作者在辦公室的實際情況後發現,即使只是很短暫的分心,也會明顯延遲完成一項任務的總時間。「實驗對象表示,這會造成嚴重的害處。」她以學者典型的含蓄做總結。

強迫內容生產者上社群媒體,也對他們的工作帶來不利的影響。舉例而言,嚴肅的記者必須專注在嚴肅的報導:深入探究複雜的來源,發掘相關線索,寫出有說服力的文章。要求他們隨時打斷這種深度思考,參與線上起起伏伏的泡沫,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是毫無助益;最壞的情況則是破壞性的分心。

深受敬重的《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撰稿人派克(george packer)在一篇談他不上推特的文章,表達這種憂慮:「推特是媒體癮的毒品,它讓我害怕,不是因為我有道德上的優越感,而是因為我自認無法應付它,我害怕到最後我會不顧兒子餓肚子。」派克發表這篇文章時,正忙著寫他的書《解密:新美國祕史》(the unwinding),這本不久後便出版的書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儘管(或者就是因為)他很少使用社群媒體。

圖片來源:pixabay

總結來說,今日企業界的大趨勢正在減損人們深度工作的能力,雖然這些趨勢承諾的好處(例如增加偶然的發現、更快回應要求,以及更多的曝光)比起深度工作的利益(例如快速學習專業技術、達到高水準的表現)顯得微不足道,本章的目的就是要解釋這個矛盾。

我認為,深度工作越來越稀有,並不是因為它有什麼根本性的弱點。當我們深入探究為什麼我們會在工作場所擁抱分心,將會發現原因出乎意料的武斷:這根據的是錯誤的思維,加上知識工作定義的不明確與混亂。我的目的是要說服你,雖然當前擁抱分心的潮流是真實的現象,卻是建築在不穩定的基礎上,一旦你決定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它將輕易被推翻。


重拾工業時代以忙碌為代表的生產力指標


在今日的企業界,許多知識工作者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似乎正重拾這種生產力的舊定義,嘗試在他們漫無標準的職業生活中證明自己的價值。我認為,知識工作者越來越重視外顯的忙碌,是因為他們沒有更好的方法來展現他們的價值。

讓我們給這種傾向一個名稱:以忙碌代表生產力

在沒有明確的指標可以證明工作是否有生產力或有價值的情況下,許多知識工作者正重拾工業時代的生產力指標:以明顯可見的方式做很多事。

工業時代
圖片來源:pixabay

這種心態為許多摧毀深度的行為大行其道提供另一個解釋。如果你隨時都在收發電子郵件,隨時安排時間並參加會議,如果你再用像hall這種即時通訊系統在幾秒鐘內回答別人張貼的新問題,或者你在開放式辦公室漫步並與碰見的每個人腦力激盪─所有這些行為都能以公開方式讓你表現得像個大忙人。如果你以忙碌代表生產力,那麼這些行為對於說服自己和別人去相信你很稱職,就可能很重要。

客觀而言,這種觀念是過時的,知識工作不像生產線,而且從資訊萃取價值是一種與忙碌不相干、不能用忙碌證明的活動。 不過,我們接下來將談到,即使是了解深度對知識工作的成功很重要的人,也可能被誘引而遠離深度。

您也有訓練需求嗎?

填寫訓練需求表單,我們將盡快派專人與您聯繫,提供相關培訓建議與資料,以協助您的企業人才持續發展。

深度工作力

作者:卡爾.紐波特
譯者:吳國卿
出版社: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