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岳建軍(今日頭條培訓總監)

為什麼選這篇?
距新冠疫情爆發已兩年有餘,企業培訓工作在經歷了最初的慌亂後,也基本恢復了常態。現在看來,疫情給企業培訓工作帶來的,更多是一種快速發展的助力,把大家逼出舒適區,在原本必經的道路上來一次加速跳躍。
那麼,疫情之下的培訓專案應該怎樣設計?
需求:戰略 文化 業務 員工
內容:給的多≠能吸收
形式:切忌濫用培訓形式
評估:在培訓結果和業務結果之間建立關聯

後疫情時代的培訓並非要顛覆過往或是走上分岔路,更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全部投入線上培訓。當下,我們應更加牢記培訓工作的「初心」,擠出以往培訓工作中的「水分」,加強組織和業務視角,更關注「投資回報」,並提升敏捷和實用性。

學習項目是企業培訓工作開展的基本立足點,其所受到的疫情影響,使企業培訓在需求、內容、形式、效果評估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需要強調的是,即便沒有疫情影響,這些問題依然存在,但疫情使之顯得更加突出和急迫。

學習專案設計
學習專案設計和運作的關鍵節點

part1. 需求之痛
「有一種冷叫我媽覺得我冷」


感冒
圖片來源:pixabay

「現在你們做的那些培訓,感覺很多都是我們自己不冷,你們非得覺得我們冷」這是某業務負責人給我回饋的原話,聽完之後些許尷尬。

翻譯過來就是:「我們不覺得有需求和痛點,你們非得安排我們來培訓。」

培訓團隊的小夥伴聽完後反應不一——有的委屈:「我們辛辛苦苦做了半天,學員現場反應很好,氣氛很熱烈,感覺他們很需要啊」;更多的是不屑:「我們是站在更高和更長遠的格局上看問題的,他們不懂……」

培訓需求確定不準,輕則學員參訓動力不足,熱情不高,效果不顯;重則如上述業務負責人,抱怨浪費員工時間和浪費企業資源,辛苦工作後反倒把「路人」變成了「仇人」,得不償失。

疫情時期,多數企業更加注重資源的投入產出價值,學員聚集成本更高(疫情風險),所以培訓需求要更精準,不能再有「瞄準一個大概方向就胡亂開槍,總有一槍能蒙準」的僥倖想法。

培訓需求確定的過程,就像賽跑時辨認終點的方向,裁判讓往西,你非得往東,肯定贏不了比賽;即便往東更有道理,也必須設法引導裁判發現往東跑的價值和必要性,並達成共識。同時,這也像是確定工作做完後找誰來「買單」,要搞清楚買單的責任人和原因,並儘量跳出「我認為……」「我覺得……」「按道理說……」「看人家誰……」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想當然的句式。

加強關注四層面需求

在疫情影響下,我們可以更多關注四個層面的培訓需求。

戰略層面

遇到疫情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故,企業需要制定新的發展戰略或調整新的發展方向。從而,戰略的產生過程、業務方向的碰撞與探索、變革與轉型的宣傳與貫徹、新組織能力的培養、員工特定戰略能力和素養的提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培訓需求。

文化層面

受疫情影響,企業所宣導思維方式和決策方式可能發生轉變,溝通方式也可能會發生較大的變化,例如疫情後很多企業採取了遠距系統管理和線上溝通。在此背景下,如何營造新文化氛圍、提升團隊凝聚力、激發員工士氣,以及如何構建支撐文化落地的能力體系等,同樣是新的培訓需求痛點。

業務層面

疫情來襲後,原有業務的升級轉型、新業務模式的探索、業務發展轉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風險挑戰等不可避免,培訓部門都可以介入其中,助力解決。

員工層面

在新戰略方向、新文化宣導、新業務模式下,組織對員工會產生新的能力和狀態要求,而員工個人職業和能力發展路徑也會因此發生新變化。

員工培訓需求調查,不能是唯一

有些公司培訓需求的主要甚至唯一來源是所謂的「員工培訓需求調查」,以問卷形式大規模收集員工想上什麼課,然後據此安排培訓計畫。然而,如果是基於員工個人發展的需求調查,僅可作為交叉驗證的參照,不可作為培訓工作開展的唯一需求來源。

就像在醫院,醫生不可能僅憑病人自己的感覺和意願提供治療方案,必須在結合各種檢查結果後得出綜合結論。通常而言,「病人」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無法給出客觀、科學的判斷。


part2. 內容之殤
「我就需要一個數,你非得給我一張表」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就需要一個數,你非得給我一張表」,這句話精準描述了企業內部培訓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給的多」——培訓以「知識密度最大化」為基本考量,學習規劃中塞滿了高強度的教學活動,課程中擠滿了乾巴巴的知識點。

殊不知,人的學習吸收是有基本規律的,多數人不太可能一次性記住太多知識點,而課後遇到真實問題時,也很難從海量知識點裡精準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個。

疫情時期,學員集中要慎重,培訓時間更加寶貴,所以要求培訓內容更精準。一次給到100個知識點但學員什麼都記不住,必定不如一次教授1個知識點且將其打通打透,讓學員記一輩子。

精準定位核心痛點

需求不明確、痛點定位不精準的情況下,內容必然會多而雜,或嚴重跑偏。因而,我們在需求分析階段不要試圖想著透過一次培訓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要非常明確眼前需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是什麼。

調整專案基本邏輯

在設計學習專案階段,可以更多使用「知識精準輸入 實際場景連結 練習固化 課後跟進轉化」的強化邏輯,儘量避免「知識輸入 知識輸入 知識輸入 ……」的累加邏輯。

說學員能聽得懂的話

把學員不知道的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學員,並以一定的方式使其理解和掌握,這是培訓工作者的基本責任之一。不幸的是,當下部分培訓人員反其道而行之,張口即是各種理論、概念、術語,試圖彰顯自己的專業性。

然而,這種情況造成了極大的溝通障礙,原本淺顯易懂的道理反而被複雜化、難以理解。考慮到培訓效率,在培訓內容上「說人話」,降低溝通和理解成本,也是疫情時期對培訓內容的基本要求。

「好為人師」應有限度

有的年輕學員對待學習愈發缺乏耐心,培訓人員經常聽到他們的回饋是「你不用給我講那麼多為什麼,直接告訴我怎麼做就好了」。

顯然,我們不能只傳授做法卻不說明背後的原因和背景。「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能更好地幫助學員理解和掌握新知,助其舉一反三。但在這個過程中,講師一定要充分克制「好為人師」的衝動,不能無限制地往外延伸背景和知識點。說得越多,越有可能淹沒掉真正想要學員記住的重點。


part3. 形式之誤
「形式大過內容是心虛的表現」


 「形式大過內容是講師心虛的一種表現」,這句話通常用來形容那些還不太成熟的「職業」講師,套用到企業培訓工作也同樣適用。

疫情時期,線下培訓難以開展,部分培訓人員開始無差別地把線下培訓搬到線上。即便是疫情開始之前,也有很多培訓處於「場上熱熱鬧鬧,講的什麼一概不知」的狀況,這都是濫用培訓形式的典型表現。

形式須為內容服務,內容須為需求服務,需求須從組織和業務痛點中產生,這是基本的邏輯。脫離該邏輯單獨搞「形式」,多半是「耍流氓」的行為。

不是所有內容都適用線上

圖片來源:pixabay

不同目的、不同內容的培訓應採用不同的形式,不是所有培訓內容都適合轉移到線上。

比如,知識類內容只要上課聽過就能吸收,較為適合線上講授;而技能類培訓需反覆練習,即便搬到了線上效果也難以達到預期。因此,在決定用線上培訓形式時,務必要考慮清楚內容的適配程度。

掌握線上培訓四大關注點

透過近年來線上學習的實踐,我發現需要掌握四大關鍵。

第一,注重平台的便利性

盡可能借助員工工作或生活中高頻率使用的平台作為入口,如微信,少開新入口,否則會存在導流問題。

第二,注重內容的自製性

具備本公司特色的內容深受學員歡迎,哪怕粗糙一些,在針對性和學員參與度上,也會比外購課程高。因此,可以公司內部開發內容為主,外購內容作為補充。

第三,注重運營的完整性

線上培訓絕非把課程往線上平台一扔了之,一定要伴隨著非常精細化的運營動作,包括活動運營、課後跟進、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設計等。對於企業培訓人員來說,這是成功開展線上學習專案的關鍵。

第四,注重調性的鮮明性

與運營網路科技產品類似,線上學習專案或專業,或年輕,或有趣,需要具備自己鮮明的調性,才能在受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與線下學習專案的較大不同之處。


part4. 評估之尬
「他們覺得你是個好人,然後拒絕了你」


圖片來源:pixabay

「平時,業務部門都說培訓夥伴是好人,但360度評價的時候只給出了勉強及格的分」出現這種情況,多半是定位出現了問題。

培訓部門被看成「錦上添花」的部門,而培訓工作被當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員工福利。如果沒有真正的觸及到業務的核心利益和痛點,或者培訓的價值沒有被公司和業務部門真正看到,上述現象就會很常見。尤其在疫情背景下,企業對於培訓效果和價值的預期會越來越高。

培訓人員要堅持不懈地探索培訓工作中具備業務視角的、可以看到的「價值」,以確保培訓工作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這既可以在因疫情而造成公司發展動盪的時候「保住性命」,也可以避免這種「他們十分感動於你的工作,然後拒絕了你」的尷尬。

如何評估培訓工作的業務價值?

面對這個問題,可能80%的培訓人員會告訴你,這是個世界性的難題,想做到柯氏第四級評估太困難了,然後在「反正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自我催眠中變得心安理得。

然而這種「心安理得」在企業和業務部門的視角裡,就變成了一種強詞奪理:你花了公司的資源,佔用了員工的時間,然後「心安理得」地讓公司不要追問你回報是什麼……世界上恐怕沒有這麼好做的工作。

敢於「強行」建立關聯  

在培訓結果和業務結果之間如何建立關聯?

客觀上看,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精準地排除環境、市場、員工狀態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但重要的是要敢於開始,要能容忍「模糊地帶」的存在。

起始階段,培訓結果和業務結果可能感覺「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但只要堅持不懈地推動,這種「模糊地帶」會越來越小,二者關係會越來越清晰。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會逐漸贏得企業和業務部門的信任。

培訓和業務結果之間的關聯方式有很多種,一種最基本的模式是訓練前、訓練後對比。

  • 第一步,在需求釐清階段,要與需求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明確幾個問題:想解決的核心問題和痛點是什麼?關鍵人群是誰?期待其改變哪些行為?哪些業務指標可以反映行為的改變?
  • 第二步,監測這些業務指標的訓練前、訓練後變化即可。

將自己定位為「業務部門」

培訓部門是職能部門還是業務部門?

相信多數培訓人員都把自己當成了前者。

這是很危險的情況,當諸如疫情這種危機來臨時,企業在困難時期第一批考慮撤掉的或許就是培訓部門。所以,我建議培訓部門都要以業務部門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要以「商業產品」的眼光來看自己的培訓專案。

企業在決定推出某個產品之前,一定會有精細化的需求分析和商業計畫,上市之後必然看重投資回報。培訓作為企業的「投資」之一,當然會被要求有「回報」。所以,不要隨便開始一個培訓專案,也不能隨便結束一個培訓專案。

綜觀上述,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學習專案設計而言,外部環境是影響因素,不是決定因素,所以要堅守學習的基本規律和培訓工作的基本初心。

主動跳出舒適圈,在培訓工作各個環節都不再「想當然」,使其更加敏捷和實用,更貼近業務價值,才能更好地在「後疫情時代」存活和發展。

您也有訓練需求嗎?

填寫訓練需求表單,我們將盡快派專人與您聯繫,提供相關培訓建議與資料,以協助您的企業人才持續發展。

百家乐尊龙凯时
培訓雜誌

《培訓》雜誌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管主辦著重於企業培訓與人才發展前沿資訊,實踐案例,實用方法的報導與分析,探求中國企業高索質人才培養與發展的方法和途徑。自2005年創刊以後,已成長為企業培訓專業媒體平台。

培訓雜誌qrcoede

《培訓雜誌》公眾號